1950年铁路紧张:孙家栋为留学挤货运车厢的故事
分类:列车资讯
发布时间:2025-09-11 03:41:34
1950年的铁路运力非常紧张。每天只有一趟从上海开往哈尔滨的长途列车,错过了就得等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下一班。春节刚过,返乡客流激增,买票难上加难。孙家栋在火车站折腾了两天,票务员告诉他最快也要一周后才有票。
他紧紧握着那份盖有红色印章的留学介绍信,手指都捏得发白。这不是普通的出行任务,而是国家选派他去苏联茹科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——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,航空工业几乎一片空白。像孙家栋这样的年轻人被选中,意味着每耽误一天,可能就会让国家在航空领域的追赶慢上一步。
那两天里,孙家栋没有离开火车站太远。白天就在售票厅旁边的柱子旁守候,眼睛盯着滚动的车次牌,偶尔和其他滞留乘客打听有没有退票的可能性;晚上则找一个避风的角落裹紧身上的薄棉衣打个盹。
有人劝他“反正一周也不算太久,回家等着多舒服”,但他却摇头,“国家急着要人才,我在家坐不住”。第三天一早,他直接找到了火车站调度室。守门的工作人员一开始不让进,他就站在门外一遍遍地说明情况。
或许是他的执着打动了人,或许“国家需要”这四个字分量太重,最终调度室主任愿意出来见他,并说会试着协调给他安排一个临时位置,但条件很差。

孙家栋被安排在列车尾部一节货运车厢的角落。那里堆着几箱物资,勉强挤出一小块能坐下的地方。上车时,列车员递给他一张手写的临时乘车证明,笑着说“小伙子,这可是特批的”。他怀里揣着俄语课本和留学资料,这些比暖炉还珍贵的东西。

车厢里没有暖气,风从缝隙中灌进来,但他并不觉得冷。抵达哈尔滨转乘去苏联的火车时,身上还带着货运车厢里的煤烟味,但怀中的资料却一页都没弄脏。
后来有人问起这段经历,他总是说“当时没觉得苦,就想着早点到学校”。其实谁都清楚,那种连正经座位都没有的旅程哪会不苦?但他把“国家需要”放在了比个人舒适更靠前的位置。
从一开始,孙家栋就没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需求分开过。那趟挤在货运车厢里的旅程,不过是其一生中无数为国赶路的起点之一。
1950年的火车站故事,揭示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理想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,它需要不放弃的精神,并且将个人的脚步与国家的发展节奏相结合。正是因为有像孙家栋这样急国家之所急的人,新中国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,一步步建起了自己的航空航天事业。
各位读者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