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平民阶层能否乘坐火车出行?
分类:列车资讯
发布时间:2025-05-12 14:04:13
在民国时期,一般民众是否能乘坐火车?电视剧《大染坊》中陈寿亭作为掌柜选择的是三等车厢,午餐自备了大饼卷葱;而卢家驹则坐于特等厢,享用红酒与西餐。
当时,火车实行等级制度,分为头等、二等和三等。不同级别的车厢在舒适度及票价上存在明显差异。头等车厢空间宽敞,座位舒适,配有鹅绒垫椅,设有齐全的设施,并铺设地毯和卫生间乃至化妆间;二等车厢则采用软垫椅,空间较为宽广;而三等车厢则以硬板座椅为主,空间狭窄。头等与二等车厢乘客享有专门候车室服务,但三等车厢则不提供此类便利。
乘坐火车并非一般民众的日常选项,当时的票价显示了其经济门槛之高。1927年,从南京到上海,头等车厢票为10元,二等5元,而三等仅需2.5元。对比当时一担大米的价格六七元,普通工人的月薪在10元左右,可见一张三等车票相当于工人月收入的四分之一。
不同等级的火车餐食体验也大相径庭。早期餐车上难以提供中式餐饮,周作人在1924年从北京前往济南时回忆,他们只能享用西式菜肴及酒水,如沙丁鱼、三文鱼等海鲜和牛排、猪排等肉类食品,饮品则有威士忌、白兰地、啤酒、苏打水与柠檬水。直到1933年后,火车餐车才开始逐渐提供中式餐食。
餐车上的食物价格高昂,远超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。三等车厢乘客只能购买由推车提供的盒饭,口感不佳。杨绛和钱穆乘坐时提到的食物为“油腻腻、硬生生的米饭或面条”。在1934年张恨水乘陇海线列车前往西北时发现,二等车厢提供泡茶服务仅需0.3元,且供应中餐一菜一汤,费用约为1元。相比之下,三等车厢虽有茶水供应,但价格为0.15元,并不包括开水。

在1934年,一枚鸡蛋的价格可购买约10个,在上海能以六个铜元至八个铜元的价格购得德州扒鸡。普通民众难以承担火车上的消费,通常会携带干粮或从沿途车站小贩处购买零食充饥。
同样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,陈存仁乘坐“蓝钢车”前往北平购买医书时,餐车的大菜价格为每客6角大洋。幸运的是,在途中可购买车站小贩兜售的便宜土产,一篮或一包商品的价格约为六个铜元至八个铜元。德州扒鸡则例外,每个需2角大洋。
【图1~图3展示了八十年代火车餐食的具体情景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