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民国时期正太路火车的一些数据优质创作者专属激励活动
分类:列车资讯
发布时间:2025-05-08 16:54:04
优质内容创作者激励活动# 民国时期正太铁路的点滴回顾
历史背景与建设历程
在清朝末年的1896年,当时的山西巡抚提出了修建从河北正定(即现在的石家庄)到太原铁路的建议。项目于1904年开始施工,并在1907年圆满竣工。由于资金限制和地形复杂,这条线路采用的是窄轨设计。
车站与客流量增长
建成后的正太铁路设有35个站点,乘客数量逐年攀升。1909年,它输送了19.79万人次的旅客;到1919年,这一数字增加至31.55万人次;到了1929年,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5.6万人次。

票价与车厢设施
在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之前,一等车厢的票价为每公里6.4分,二等车厢则是3.2分,三等车厢仅需1.6分。全程下来,乘坐三等车厢需要花费3.9元大洋。当时的车厢条件较为简陋,一二等车厢只比三等车座位少些,并配有微弱的电灯照明;而三等车厢则只能依赖煤油灯。日本占领时期,票价每公里上涨2分,导致三等票涨至4.90元。
行驶速度与运营时间
正太铁路的列车被分为特别快车、普通快车和混合列车三种类型。然而,即便是所谓的“快车”,也相当缓慢。全程243公里的旅程,快车需要耗时9小时40分钟,平均时速仅为24公里。至于混合列车,速度更慢,需16小时48分钟才能跑完全程,平均时速仅15公里。这与如今高铁的最高350公里每小时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早期的客车只在白天运行,夜晚则停靠车站,旅客需自行寻找住宿,直到1933年才开始全天候运营。
能源消耗与环保问题
当时的火车以燃煤为动力,没有现代环保意识,沿途排放大量烟尘。山西丰富的煤矿资源使得正太铁路能够方便地获取燃料,降低了运行成本。据统计,1933年正太路使用了4.6万吨煤炭,其中约有3万吨来自井陉煤矿。
盈利与客源
尽管运营条件有限,正太铁路在当时仍能实现可观的利润,一般每年可达250万元。主要乘客是往来东北做生意的山西商人,他们在春季离开山西,冬季返回,因此春秋两季的客流量最大。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地区沦陷导致商旅减少,但因客运只占业务六分之一,所以整体影响不大,年利润降至约210万元。

正太铁路的问题
1. 火车运输不保货物价值,且缺乏乘警和安全措施,旅客需自行看护财物。货物被盗现象严重,特别是对于大量货运,火车慢速行驶更是增加了风险。
2. 运输易碎物品时,工作人员常索要贿赂,若未得逞则故意撞击挂钩,曾有商人因拒绝贿赂而导致上万铁锅破损,损失惨重。1933年起,正太路开始提供保价运输服务,但需加收一成的保险费。
3. 铁路线窄且运载能力有限,每车限载16.8吨(33600斤),晚上不运营,浪费了运输潜力。车辆启动后等待运行的时间竟占工作时间的40%,造成燃料浪费和效率低下。
4. 人员配置不合理,白天司机和乘务员不足,全部下车上旅馆休息,而总务部门的人数却增加了三倍。
有趣的是,据传当时的武术高手能跑赢火车。不过,从数据来看,并非大师轻功超群,而是火车速度太慢。混车的平均时速仅14公里,相比之下,男子长跑5公里的世界纪录为12分37秒35,任何能在15分钟内跑完5公里的空身传武高手,都能轻松超过当时的火车。
